「教養」是現代父母共同面臨的難題,
拿我來說吧!
我們阿週是一個脆弱的散仙,
如果不釘一下,就呈現悠哉過頭的狀態,
東西統統找不到,書桌一片狼藉,書包像垃圾桶,就連洗頭也只抹了半頭肥皂!
可是如果電他一頓,他又會半夜做惡夢、說「我不敢了!」之類的夢話,
還哭哭啼啼的把我們搞得頭婚腦脹不得安眠,
週爸和週媽常在管教的鬆與緊之間拿捏不定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我不是你老媽

有一天在博客來亂逛看到這本書我不是你朋友,我是你老媽(I’m Not Your Friend, I’m Your Parent),
光是標題就讓我會心一笑,

這個句型我常用耶!
「我不是你朋友,我是你的老師!」
很順吧!

主標題底下還有一行副標~好規矩造就好未來
這也跟我的想法不謀而合
加上底下那一排名人推薦,頗有吸引力,立刻動手放進購物車!

作者E.D. Hill育有八名子女,並且是美國的知名主持人,
身為一個忙碌的職業婦女(絕對比我更忙!),
竟然還能「制服」八個年紀懸殊很大的小孩,
光這點,就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!

秘訣是什麼?紀律!

美國是小孩的天堂,也是寵溺式教育的大本營,
「父母要當孩子的朋友」這句口號,這幾年來也大大影響了台灣的親子關係,

這樣的景象,我們學校天天上演:

狀況一:家長手上提著孩子的大包小包,公主少爺們垂頭喪氣、睡眼惺忪的走在前頭,爹娘亦步亦趨的跟在後面,到了門口,爹娘萬般不捨的把手上的配件一一掛到孩子身上,孩子心不甘情不願的哀號著:『哎唷!很重捏!』爹娘心疼極了,再三安撫寶貝,說了八百聲:『上學要乖喔!掰掰!掰掰!』小孩臭著臉頭也不回的走進校園,完全不理會在校門口癡癡巴望著背影的爸媽。而整個過程中,無論是父母或孩子,都把站在門口的愛心志工和導護老師當作空氣~~

狀況二:學期中第十二週,媽媽在聯絡簿上替孩子向老師請假,原因是要帶孩子
            
出國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師(疑惑):「要出國?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?」
           生(驕傲):「我媽要帶我去迪士尼樂園玩?」
           師(不悅):「為甚麼不等寒假再去?」
           生(驕傲):「我媽說寒假會漲價,現在比較划算!」
           師(更不悅):「那你的功課和這禮拜的進度怎麼辦?」
           生(無所謂):「我媽說回來再慢慢補就好了。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 回國後~~~~~~~~~~~~~~~~~
           學生拿來飛機上買的免稅口紅一條,說:「老師,這個是我媽要送妳的。」
           老師正要低頭在聯絡簿上寫幾句道謝之辭,赫然發現媽媽已經寫了:
           「老師,小寶上個禮拜請假的作業實在太多了,可以請您通融減量嗎?另
           外,上個禮拜的進度也拜託老師幫他補上,謝謝!」
           老師看看聯絡簿再看看口紅,無奈~~~~~~~~
 

E.D. HILL在書中舉了很多寵溺孩子會導致的下場,
並且舉出一個事實: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比起限制是更容易卻極不負責的作法!
保證自以為「要跟孩子當朋友」的父母,看了會倒吸一大口氣!

放眼坊間的教養書,很多都是要父母「建立孩子的自尊心、自信心」,
或者「放手讓孩子去嘗試錯誤,他們就會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!」
E.D. HILL認為,自尊、自信必須靠孩子自己努力獲取,
浮濫的讚美只會讓孩子認不清自己的真實面目,日後進了殘酷的社會反而受到更大挫敗!
早早讓孩子知道自己能力有限,必須付出努力才有收穫,
並從付出的過程中得到成就感,才是堅固的自尊與自信。
另外,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讓孩子「嘗試錯誤」的,像是嗑藥、酒駕,
恐怕是嘗試過後要付出很高代價的!
所以不要養成孩子「父母每一件事都應該答應」的想法。

但這也不代表父母要變成恐怖的控制狂,
關心、傾聽、討論,還有,很多很多的愛,是不二法門吧!

我不是有耐心的媽媽,但是我正在練習,
練習冷靜而有效率的管教。

譬如,
阿週的最大弱點就是「吃」,吃得慢、吃得少,完全不像愛吃鬼週媽,
以前常搞得餐桌氣氛不佳,爸媽生氣,阿週哭哭,
現在,週媽的絕招是:「吃不完?噢!沒關係,別吃了,包起來,下一餐再繼續吃!」
阿週每次聽到這一句話就會立刻接:「不要啦!我會全部吃完。」

難免,我還是會失控,尤其在我已經很累,阿週又盧個不停的時候,
依然會出現抓狂大吼的畫面,
但是我給阿週打過預防針了,我告訴他:「我們非常非常愛你,就算在生氣的時候也還是愛你的喔!」

這是本爸媽應看的好書,推!

 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onr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